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

【讀後小感】《線,畫出的我》

最近機緣與資源湊巧,於是便將這部《線,畫出的我(線は、僕を描く)》的三種媒體給看過一遍。不過我的觀賞順序卻與創作顛倒:電影、漫畫、小說。這部作品的故事主軸,是身為大學生的男主角在失去親人後,被水墨大師招攬為入室弟子,在習畫過程中逐步走出傷痛的過程。


1. 一開始我看電影,就出現水墨大師在一片大屏幕上當眾作畫的現場揮毫情節。雖然我不熟水墨畫,但拿著掃帚站樁在數公尺寬的屏幕上畫龍,總令我覺得這與其說是精緻藝術,不如更像是雜耍表演吧。

2. 承上。電影中出現的兩場(結尾的第三場在演出前即終幕)「現場揮毫/ 雜耍演出」,只有在電影出現,小說原作和漫畫並未出現。比較接近的,是大師在校慶時的現場揮毫,仍然是在正常尺寸的紙張上作畫的。

3. 男主角的「心裡障礙」,小說與漫畫,是他的父母因車禍雙亡。電影則是盡情地「加料」:主角和父母吵架離家,在徹夜唱卡拉OK時家裡被大水淹,妹妹臨死前還打電話向他求救,而主角在事後才聽到電話錄音,因而自責不已。

4. 承上。電影的編導,大概覺得男主角必須要「慘」一點,才能讓後來大夥兒幫助與開導他的情節,比較有說服力。這點我是同意的。因為按照原著小說的安排,未成年的主角在失去父母後讓叔叔嬸嬸收養,而叔叔對他的照顧是相當不錯的。電影的版本,他可是慘到全家都被沖掉了……

5. 由於這三種媒體的不同,電影是最受限制的,所以修改在所難免(比如完全刪除了齊藤師兄、和翠山大師的喪親共情)。但電影最令我不能接受的修改,還是男主角天生非凡的「鑑賞能力」被刪除了。

6. 承上。本作的湖山大師,是因為一開始偶然與主角觀賞畫作時,驚訝與這年輕人的鑑賞直覺,進而憐才愛才,於是積極地要把他拉出孤獨的心裡創傷。但到了電影卻完全刪掉,搞得像是大師心血來潮收養了一隻流浪狗罷了。我覺得這是本作劇情改編最糟糕的兩處之一(另一即上述的當眾雜耍……)。

7. 電影把大師藉由「藤蔓」喻為個人生命的連結刪掉,讓女主角陪男主角回到廢河道上的故宅荒地,完成男主角的心理成長。也就是說,原作的人性高潮放在「水墨畫」,電影則以「男女感情」來取代這個部份。

8. 日本演員,一向以「苦瓜臉」來呈現角色的心情沉重,我不太喜歡男主角這種表現。倒是江口洋介詮釋那位開朗的西濱師兄,令人看得相當舒服。

9. 雖然故事中對水墨境界的描寫有些簡略(比如女主角清原果耶永遠不懂留白,而要沒經驗的門外漢男主角來點破……),但整體來說,還算是可以一看的作品。

10. 原作小說未提到男主角的外型(因為是輕小說的第一人稱寫法),但漫畫版把他塑造成瀏海特長的頹廢男;電影則繼承了這種形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