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

【小書摘】To be or not to be, that is the religious question...

德國人寫的書,內容一向都是輪迴互套的長句子︰
 
「語言的精神度和力量驚人地表現在這個事實中︰言語本身為它超越自身這最終的一步鋪平了道路。這個最困難最奇特的境界是由兩個以語言為基本概念表象的︰一個是「存在」的概念,一個「自我」的概念。兩者就其最完全的意蘊而言,似乎都屬一個相對上較晚近的發展結果︰兩者在其語法形式中都清楚地表現出,言語在表達這概念時所遇到的種種困難,以及言語是如何只能緩慢地逐漸把握它們的。就存在概念而言,只要稍看一眼「系詞」在大多數語言中的發展和詞源上最初的意義,就會看到由語言定向的思維如何極其緩慢地才把「being」(存在)和「being-so」(是某某)區分開的。」
 
總而言之,作者認為由印歐語系的「系詞」,是來自於人類初始語言中,逐漸將「某物的存在」和「某物是某某」兩種概念給分開來的過程。因此,西方語言的「系詞」之所以會那麼複雜,其實是來自於原初的宗教情感所導致的。
 
所以小朋友學印歐語要硬生生地背︰
I am ... / Ich bin ... /Io sono ... / Je suis ...
You are ... /Du bist ... / Tu sei ... / Tu es ...
He is ... / Er ist .../ lui è .../ il est ...
 
大家得甘願︰因為這是源自於那遠古以來的神聖宗教情操呀!
 
===
相較之下,古漢語不僅沒有系詞(因為文法句型上可略,如「朕,高皇側室之子也」),連後來可稱作西方語法類比的系詞都少得可憐(王力說僅一個「是」而已……)。
 
語言代表文化。這是在說,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沒什麼宗教情操嗎……?
2016.10.1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